甘草

甘草
    別名
    別名
    蜜甘、甜甘草、國老、美草、粉草
    主治
    主治
    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咳嗽氣喘,癰疽瘡毒,腹中攣急作痛。
    功效與作用
    功效與作用
    生用:補脾胃不足,瀉心火;炙用:補三焦元氣,而散表寒;入和劑:補益;入汗劑:解肌;入涼劑:瀉邪熱;入峻劑:緩正氣;入潤劑:養陰血。
    協和諸藥,使之不爭,生肌止痛,通行十二經,祛痰,潤肺,補氣,清熱,保健脾胃,止渴,消腫。解百藥毒,故有國老之稱。
    用途分類
    用途分類
    補益藥(補氣藥)
    用法與用量
    用法與用量
    內服:2~11.5克,煎湯。
    本草備要:補中炙用,瀉火生用。
    禁忌
    禁忌
    中滿證忌之。
    懷孕/授乳注意事項
    懷孕/授乳注意事項
    可使用,對孕婦有益處,不可過量。
    基原
    豆科(Leguminosae)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、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.之乾燥根及根莖。
    拉丁生藥名
   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
    英文名
    Liquorice Root and Rhizome
    性味與歸經
    味甘,性平,歸心經,歸肺經,歸脾經,歸胃經
    化學成分
    甘草苷(Liquiritin)、甘草酸(Glycyrrhinic acid)、甘草甜素(Glycyrrhizin)。
    性狀
    1. 大而結者良。
    2. 圓柱形,直徑約為1~3公分。未去皮者黃棕色或灰棕色,去皮者淡黃色。臭微而特殊,味甜。粉末淡黃色。
    藥用部位
    乾燥根及根莖。
    儲藏法
    1. 採收加工:秋季採挖,趁濕切去莖基、串條、枝杈、鬚根等,放乾燥處風乾。削去外面栓皮者稱為「粉甘草」。
    2. 儲藏:置密蓋容器內,防蟲蝕。
    產地
    生於向陽乾燥的棕鈣土及含鹽分較少、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鈣質草原。分布於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甘肅、新疆。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