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將依賴的主人翁 竟有七成學童營養素缺乏!

我們未來將依賴的主人翁中,竟然有七成學童營養素缺乏!根據衛生署剛出爐6∼12歲學童調查,邊緣缺乏與缺乏之盛行率,如維生素B2為男童35.83%、女童40.42%;葉酸為男童32.3%、女童26.4%;而鈣攝取僅達建議量的63%;貧血率則為男童11.8%、女童13.1%。

不均衡的飲食型態,是學童營養缺乏的主因。普遍攝取過多蛋、豆、魚、肉類食物,超過建議量2∼3倍;而五穀根莖類、蔬菜類不足,水果類僅達建議量的一半;奶類食物則僅達建議量三分之一。從貧血狀況來看,攝取鐵來源肉類充足、蔬果類攝取不足,故可能與缺乏葉酸有關。而成人慢性病亦不斷向我們的下一代逼近!30%男童、24%女童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,他們普遍有血尿酸、三酸甘油酯及肝功能指數異常的情形,而肥胖男童更有血壓、血脂異常和收縮壓偏高的狀況。肥胖的學童未來發生心臟血管及動脈硬化、痛風及結石的機率,將比一般人高,而肝功能指數異常,更表示他們的肝臟是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!

有鑑於此,教育部與董氏基金會特別要透過此活動,鼓勵學童多吃各種蔬果、減少肉和油,還要帶孩子看看一支雞腿有1/3碗油!也要請師長幫助孩子養成「動」的習慣,下課時間走出教室,隨時輕鬆快樂的動一動!

☉有七成學童營養素缺乏!

缺乏一種的佔37%,缺乏兩種的佔22%、缺乏三種以上的佔10.8%,沒有任一營養素缺乏的學童只佔30%。根據衛生署剛出爐6∼12歲學童調查如下:
營養素
邊緣缺乏與缺乏之比率
男 性
女 性
維生素B1
18.14%
16.67%
維生素B2
35.83%
40.42%
維生素B6
4.18%
3.88%
葉酸
32.3%
26.4%
維生素E
21.5%
21.5%
攝取量僅達建議量(DRIs)63%
貧 血
11.4%
13.2%




☉不均衡的飲食型態,是學童營養缺乏的主因

從學童貧血狀況來看,攝取鐵來源肉類充足,故可能與蔬果類攝取不足、缺乏葉酸有關,而正值青春期的學童,因為成長快速,尤其是女童,對葉酸的需要量增加,更容易缺乏葉酸。

學童期 每日飲食建議量及調查現況
食物�年齡
建議量
調查現況
6-9歲
10-12歲
6∼12歲
奶類
2杯
2杯
0.7杯
蛋豆魚肉類
2-3份
3份
5∼7份
蔬菜類 深綠色或深黃紅色
1碟
1碟
1.8碟
其他
1/3-1碟

1碟
水果類
2個
2個
1個

教育部與董氏基金會特別要鼓勵學童「多菜少肉」,吃多種蔬果、減少吃肉和油脂,因為目前學童肉類吃得過多,所以少肉是比現況攝取量少,回到建議量。目前學童吃了太多的肉,而肉當中,藏著許多油,因此油脂的攝取比例也可能隨之提高。雖然許多人知道要避免吃肥肉,而選擇瘦肉,但瘦肉中也含有脂肪,特別是許多人刻意挑白花紋較多的肉,認為花紋越多,味道越好,但白花紋正是動物的脂肪,花紋多表示飽和脂肪多、熱量高。

☉不均衡的飲食型態,不僅影響健康,也影響學習能力

不良的飲食習慣,如:不喜歡營養性食品(如:蔬果類、奶類、蛋豆類等),或喜歡高糖高油的空卡食品(例如:油炸食品、速食麵、甜的飲料、冰品及糖果點心與零食等),研究發現有兩項偏好之組合型態者,學習能力不良的現象最為顯著(P<0.01),學習能力不良的比率約為對照組的2.8至4.8倍。

☉學童愈來愈傾向「靜態」的生活

調查顯示,學童除上課時間以外,從事靜態活動(如看電視、玩電腦、看書報等)的時間如下表。

每天從事靜態活動的時間(看電視、玩電腦、看書報等)

         超過3小時 超過6小時

上課日  4-6年級  63.7%   12.1%
     1-3年級  54.1%   6.6%
假 日  4-6年級  87.1%   42.3%
     1-3年級  80.3%   30.8%

運動能加強心肺功能及體能,維持生活和學習所需要的精神和體力,還能幫助血液循環,運送更多的氧和營養到大腦,幫助大腦更有效的運作;運動還能幫助增加自信心,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。

師長們應鼓勵孩子養成「動」的習慣,增加身體活動量,減少靜態生活行為,對促進健康非常重要,許多人沒有運動的習慣,往往是自我設限,以為要在特別的場地、特別的時間或有特殊的服裝、器具,才能做運動,其實「走路或快走」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運動,不需要技巧或場地、器材,人人都會,在學校下課時間,鼓勵孩子走出教室,活動一下、走走路、爬爬樓梯,每天能走二十分鐘以上,對孩子的健康就有明顯的幫助!

孩子從七歲起,自己用零用錢買食物的比例增加,他們有選擇的權力,但是可有判斷的能力呢?是吃出健康成長,還是吃出毛病呢?我們對孩子的照顧,像是上下學接送、出門就坐車、一二層樓也要坐電梯,是不是反而使孩子越來越少活動的機會?為了下一代的健康與未來,讓我們一同為改善學童飲食習慣、建立動態生活而努力,幫助孩子「健康吃•快樂動」!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