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產後發燒? 產褥熱!

產褥熱是生產後的發燒症狀,通常發生在產後24小時到產後10天,產婦生產24小時後可能有發燒情形,其中有2天以上口溫超過38℃以上稱之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醫師吳依誠說,產褥熱的危險因素有下列六項,包括陰道檢查過多,破水時間過長,生產時間過長,絨毛膜羊膜炎,剖腹產,會陰剪開及生產之裂傷,以及出血。症狀有發燒,畏寒不適,食慾不振,腹痛。物理檢查包括下腹壓痛和子宮壓痛。實驗室檢查包含陰道,子宮頸,子宮腔之細胞培養,完整的血球記數,尿液分析及培養,胸部X光,必要時做血液培養。治療則需要臥床休息,液體補充和適當的抗生素治療。

圖片來源:by tiverylucky from FreeDigitalPhotos.net

常見感染為傷口感染和子宮內膜炎,泌尿道感染,乳腺炎及肺炎。需要進行檢查治療。吳依誠進一步說明:

A. 乳腺炎:

通常在授乳期,乳頭受傷,有裂縫,而造成感染,病源菌通常由嬰兒傳來,最常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。臨床症狀常見於產後第2及第3週,症狀包括發燒高至39~40.6℃,畏寒、局部痛、食慾不振、頭痛、不適,乳房則可見紅腫、壓痛、硬結,乳頭可見裂縫。如未能妥善處理可能形成膿腫(abscess),約佔10%。

治療包括臥床休息,液體補充,抗生素治療。膿瘍未形成前,乳房仍可授乳,如果膿瘍已形成,有膿瘍的乳房必須暫停授乳,要用吸乳器將乳汁吸出,避免乳汁滯留。如果膿瘍已經形成則需要切開引流,割除可再給予哺乳。此外,因為漲奶所發生的發燒,很少會燒到38℃,通常一、兩天就會退燒。但乳房某一部份發生紅、腫、痛,可能是乳腺發炎,則必須治療,可以使用抗生素,嚴重時採取手術引流。

B. 泌尿道感染:

主要原因是外陰部或腸道細菌經過尿道進入泌尿系統,大部分是大腸桿菌引起(約佔80~90%)。水喝得少、憋尿也會容易造成尿道感染。懷孕時容易造成尿道感染,原因是子宮壓迫到輸尿管,容易造成頻尿、憋尿等排尿障礙。產婦生產後立即發生尿失禁情形較少見,通常是懷孕晚期,或生產胎次愈多的產婦,才易會有尿失禁情形。

難產、產程很久,或採取半身麻醉時,膀胱沒有感覺,也會產生排尿困難。若有排尿困難,建議可以裝置導尿管。一天要喝1000~2000c.c的水,可以預防泌尿系統感染,不用擔心會因此有小腹腫脹情形,只要腎臟功能正常,都可以把多餘水分排掉。若水喝的少,容易發生膀胱發炎情形。此外,生產有時會產生應力性尿失禁,主要是因為生產的力量和胎兒力量,使得尿道韌帶鬆弛,導致尿失禁。可以進行骨盆腔運動或進行電療。但是很少會需要到採用開刀方式。

C. 傷口感染和子宮內膜炎:

會陰傷口發炎或傷口引起子宮內膜層發炎,也會引起發燒情形。自然生產傷口通常一星期左右就會癒合。至於自然產傷口處理的方式:如果傷口發炎可以使用藥膏,在會陰部塗抹藥膏。若恢復較慢或傷口較大,可搭配盆浴使用,以促進血液循環及傷口恢復。自然產傷口除非發生四度裂傷,裂到直腸部份,才採用坐浴方式。

此外,若傷口有紅腫就要到醫院檢查。醫生發現有血腫情形發生,如果有血管破裂情形,可以用冰敷方式治療,如果血管破裂情形嚴重的話要開刀引流。若傷口有疼痛情形,可使用止痛藥、冰敷或坐浴(可促進血液循環,但不一定加優碘或消毒藥水)。但若傷口感染較嚴重,如有紅腫、疼痛及化膿的情形,可以服用口服抗生素,嚴重時必須切開化膿組織引流。剖腹產傷口最好在10天內不要碰水,傷口盡量保持乾燥. 若是因為子宮內膜炎所引起,通常是生產時破水太久或經常內診而造成感染,通常可以使用針劑抗生素治療。

若要預防產後傷口感染而引起發燒,吳依誠建議落實以下預防措施:

(A) 產後2、3週內每次如廁完畢,建議灌洗會陰部(最好大小便都要灌洗)倘若會陰部沒有傷口或傷口較小,則可詢問醫師是否仍要灌洗。

(B) 產後傷口應盡量保持乾燥,不要碰水。惡露排出期間,應勤換衛生棉墊,以免細菌孳生。產後2、3週內的惡露量較多,此階段建議不要溫水坐浴。
本文作者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 吳依誠醫師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