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網路成癮原因之探究

網路成癮原因之探究_圖1

作者/邱玉珍、陳清芳、楊琇雯 文章出處/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《失控的指尖-愛上網是潮還是癮》

哈佛大學醫學院暨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瑞奇(MichaelRich),本身是小兒科醫師,也曾擔任好萊塢的電影製片人,他認為,「社群媒體並非溝通的工具,反倒更像是廣播的工具;當我們將影片、照片、文字等種種內容放上社群媒體,只是在表演給別人看,而非真正與人互動。」

瑞奇在波士頓兒童醫院(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)主持一個兒童健康與媒體研究中心(The Center on Media and Child Health),並開設「請問專家」(Ask the Mediatrician)網站。10幾年來,他為父母、年輕人及同業,解答了許多關於網路、影片、電玩、手機、社群媒體等所帶來的難題。

他分析使用電話和傳送文字訊息的溝通差異,指出:講電話是比較細緻的溝通模式,你必須藉著對方的音調、停頓、韻律,來解讀對方;相較之下,傳文字訊息缺少這些細節,而且收發訊息不需要兩人同時在線上,是一種比較不親密的溝通方式。

至於10幾歲、20幾歲的年輕人喜歡發文字訊息,則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減少自我揭露,情緒上較有安全感。

直接溝通勝過間接溝通

瑞奇提醒,「成功的人際關係,需要從間接的溝通方式逐漸轉移到直接的溝通方式,進而建立親密感。不論青少年或成人,我們許多人用科技彼此保持距離,以至於聯繫得愈多,連結得愈少。」

瑞奇建議大家,當你想聯絡某位認識的人時,一次次提升聯絡的形式。例如:當你想推文時,改發簡訊;想發簡訊時,不如打電話;想打電話時,就約個時間見面。「雖然親密關係充滿風險,但最終,卻更豐富,」他說。

在網路的三種溝通模式中,最令人擔心的,可能莫過於和網友一起約線上打遊戲的超人際溝通。

精神科醫師多半認為,上網不會讓人上癮,網路遊戲才是讓學童、青少年斷不了網的原因。

追求快樂與自尊

曾有一位就讀高中的陳同學,每天玩線上遊戲到三更半夜,直到醫師老爸再也受不了,進到他房間關掉電腦,不准他再玩。結果,陳同學一怒之下立即衝到客廳,二話不說就把老爸最心愛的音響往窗外砸。

「網路遊戲具備讓人上癮的條件,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指出,因為網路世界可以讓人得到現實世界無法獲得的快樂與自尊。所以,很多人戒除一段時間後,又會忍不住逃回網路世界。

為了瞭解兒子在玩什麼,有次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跟兒子一起玩百人生存遊戲,身為科技高手的他,在那個世界裡卻是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。不過因為這次挑戰,他終於理解,為什麼這麼多人沉迷於線上遊戲。

「因為他們在那個世界裡得到滿足、快樂,」李友專感嘆,「父母可以給孩子所謂的『愛』,卻無法給他同儕的尊重;也可以做孩子最好的朋友,但是不能彌補同儕對他的忽略、不尊重。」

人工自閉

難怪有人把網路遊戲稱為「電子鴉片」,這個鴉片不僅讓人停不下來,還傷害個人健康、破壞社交能力。

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自創了「人工自閉」這個名詞,來形容活在網路世界,以致與現實脫節,甚至社會生活萎縮的人。她說明,「過度沉迷於網路遊戲的青少年,常有表情呆滯、社會萎縮、嚴重自我封閉等症狀,也就是『人工自閉』,而且會伴隨肥胖、營養不良兩大問題。」

一旦出現人工自閉,「往往表情缺少變化,眼神呆滯,不太和人有眼神接觸;講話笨拙,習慣使用單字或短句子,較不使用長句子,被欺負了也不知道如何表達;常被周遭的人嫌棄很白目,不懂得察言觀色、不通人情世故,而且跟生理年齡相較,想法顯得比較幼稚,」臧汝芬歸納出幾種典型症狀。

不過,「這些青少年並不在意自己無法跟人互動,反而比較在意虛擬世界帶給他們的樂趣,」臧汝芬無奈地感嘆。

世衛組織在2018年,將「網路遊戲成癮症」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範圍,相關規定自619日起生效,列入第十一版《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》(ICD-11)的精神疾病分類。不過,目前這仍只是「預覽版本」,將留待2019年的世界衛生大會,由各國表決是否通過。

享受便利,避免傷害

依照世衛組織的認定標準,所謂「網路遊戲成癮症」,是指無法控制地打電玩,且生活中愈來愈以電玩為優先,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,導致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,包括:健康、家庭、學校、工作等。不過,這些症狀都必須由醫師持續觀察1年以上才能確診。

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社會學教授特克(Sherry Turkle),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學家,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30年。她透過在養老院、中學的研究中發現,資訊科技讓人溝通更便利的同時,也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有些人甚至因此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。

特克認為,人們傳簡訊、發郵件、上社交網站、玩電子遊戲,從形式上來看,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、更密切,但實際上卻變得更焦慮、更孤單。人們成為社交達人,卻同時淪為孤獨患者。

她在著作《在一起孤獨》 中這樣寫著:

我們堅信網路連結是接近彼此的方法,但它同樣也是有效逃避、隱藏彼此的方法⋯⋯現代人的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可能因為網路的各種因素,變得更加不堪一擊;逃避情感、壓力等問題也變得更容易。最終,我們在網路上聚在一起,孤獨。

如何享受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,又避免科技對親密感的傷害?值得活在網路社會的每個人,細細思量。

網路成癮原因之探究_圖2 
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