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面對恐慌不驚慌 讓呼吸成為自然的事情

面對恐慌不驚慌 讓呼吸成為自然的事情_圖1

作者/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 鐘國軒  

年屆花甲的薛女士(化名)的就醫歷程,是相當典型恐慌症病人的經歷。在年初遇到了一些生活家庭的壓力後,就慢慢出現一些焦慮負面的情緒,然後就因為突發的呼吸喘、心悸、一股快要抓狂的感覺,多次的去急診報到。

而急診的檢查結果都告知沒有太大異常,後續去門診做了心臟、甲狀腺的檢查,也都無法明確找到醫療可著力之處,甚至因為害怕發作,變成只要外出都心懷恐懼,深怕身體出事沒有人可以及時伸出援手。

這類疾病,可能有潛在的、促發的、與惡化的病因,互相纏繞讓病情持續,性格特質、因應技巧、壓力管理能力、生理健康狀態、影響中樞的藥物毒物等,都有一定的角色。藥物治療效果顯著,但卻非唯一對策,因此,治療時需要解釋讓病人明白疾病發生的前因後果,並且引入一些非藥物的技巧,經過一些時間的調適,是很有機會取代藥物的。對於不想終生服藥的人而言,則會更有動力地去學習藥物以外的方法來照顧自己。

「醫師,我這次去國外登山,海拔三四千公尺呢。結果我準備的高山症藥物都沒用到。」

「是嗎?妳的身體現在這麼勇啊?」我也著實嚇了一跳。

「同行的人,有的都還有些狀況,我的藥自己沒用,還幫了其他人哩。」

「所以妳這趟呼吸都很平順?」

薛女士不疾不徐地說:「醫師你教我呼吸的技巧我有用到喲。我就一步一步慢慢走,按著節奏呼吸,然後自己調氣息,居然也沒恐慌,很順暢呢。」

「佩服,佩服,真不簡單。」

「還有,還有,我們每一個人都發一罐氧氣筒,我也是用都沒用喔。呼吸,原來是那麼自然的事情。」

最後,這次的門診,就在我對她發出連聲的讚嘆中結束。

很多時候,當我們有機會改變原本的因應模式,而去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面對曾經難以克服的恐懼時,就能因為正面經驗的累積而變成一種良性的循環。一次一次的超越自己,終能到達自己未曾迄及的境地。

我想,薛女士或許還會計畫征服下一座更高的山呢。 面對恐慌不驚慌 讓呼吸成為自然的事情_圖2
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