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生死一線間 別讓憂鬱剝奪你的快樂生命力

文: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 許禮安醫師

之一:一個醫生之死

最近聽說有位資深主治醫師上吊自殺,急救三小時後宣告不治,我聽到時人都呆了。我們只是點頭之交,只有在會診時談過病人狀況,未曾談過私事。據說他有憂鬱症,且最近曾幾次割腕,這次被發現時已經來不及,更糟的是還在讀國小的孩子也看到當時的情景,恐怕會是心頭一輩子的陰影。

我在想:我將來會不會也有一樣的結局?那位醫師平時沈默寡言,我平時也很憂鬱沈悶。他會有的工作壓力,我也同樣有,甚至可能還更多;他所缺少的支持力量,我似乎也同樣缺少;他沒有得到需要的關懷,我可能和他一樣得不到。我們醫護同仁平時都只有討論病人或別人的問題,很少人可以討論自己的問題。

常常看到新聞報導那些積勞成疾、因公殉職的員工都是多麼的優秀,不知道他們生前是否也得到那樣的肯定。我有時候對人開玩笑說:「想要當優良員工,最快的方法就是趕快去死!」這算是黑色幽默吧,其實我的心中無比沉重!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好好的想一想,在哀悼的同時,還可以做些什麼來預防不幸的繼續發生。希望我不會是下一個活不下去的醫生!

之二:漸凍人

有一種病人到最後是絕對沒力氣去自殺的,那就是俗稱「漸凍人」的「運動神經元疾病」患者。

運動神經元疾病(MND)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,侵犯運動神經元系統。侵犯上運動神經元,會產生肌肉僵直、反射增強。若下運動神經元發生問題,則以肌肉萎縮的症狀為主,通常先由手掌、指間肌肉開始萎縮,慢慢惡化到肩膀、頸部、舌頭、吞嚥與呼吸肌肉,造成吞嚥困難與呼吸衰竭。

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因不明,遺傳、重金屬中毒等都是可能原因。主要理論是:神經毒性物質或游離基累積,損害神經細胞,以及神經生長因子缺乏,使神經細胞無法持續生長發育。國外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至一點四,以此推估,台灣可能每年有兩百至三百個新增個案,全部病人總數應該有一千人左右,但實際卻低於此數。十多歲到七十多歲的病例都有,但好發年齡約在四十至五十五歲之間。
運動神經元疾病臨床上的分類,以「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」最常見,百分之八十屬於此類。「脊髓側索硬化症」又可分為兩類:一種從四肢肌肉開始萎縮,再侵犯到吞嚥與呼吸的肌肉;另一種則從吞嚥與呼吸的肌肉開始萎縮,再擴散到四肢。後者來勢洶洶,預後較差。
其他種類只佔百分之二十,包括:終生只侷限在手掌肌肉萎縮的「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(JDSMA)」;四肢漸行性肌肉萎縮,多半不侵犯呼吸與吞嚥的肌肉,與遺傳有關的「脊髓型肌肉萎縮(SMA)」;以四肢肌肉萎縮為主,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「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(LMN)」。
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早期症狀,以手腳無力或反射增強為主,常被誤認為頸椎神經受壓迫。有些病人以吞嚥與呼吸困難為主,易被誤診為食道問題或神經質。通常早期症狀不典型,需由神經專科醫師診斷。

目前唯一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的治療藥物是Rilutek,是一種神經生長因子。其他則屬一般支持療法與症狀治療,例如:吞嚥困難時需插入鼻胃管或施行胃造口手術以便灌食,呼吸困難時需使用氧氣,當呼吸衰竭時,甚至需考慮施行氣切手術,使用人工呼吸器。

之三:末期病人的尊嚴活

八十九年五月通過的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」第一條指出是為「尊重不可治癒末期病人之醫療意願及保障其權益」,其中所謂的「末期病人」定義:「指罹患嚴重傷病,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,且有醫學上之證據,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。」而「安寧緩和醫療」的定義:「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,施予緩解性、支持性之醫療照護,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。」

此條例已經將安寧緩和醫療的範圍,從所謂癌症末期病人,擴大到所有「不可治癒末期疾病」,而其中最先有曙光的就屬「漸凍人」。我們希望將其納入安寧療護的範圍內,讓這一群病人雖然得到不治之症、身體逐漸垮下去、肌肉萎縮失去控制,至少還可以得到相對較好的生活品質,讓一個人在死亡自然來臨之前,覺得還活得有品質、有尊嚴。

【註】資料來源:「漸凍人指南(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手冊)」,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編,2001年4月初版。

許禮安醫師小檔案
現任: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、
  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、
  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家庭醫學科駐院醫師
經歷:花蓮慈濟醫院家醫科及心蓮病房主治醫師、
   東華大學兼任校醫、
   慈濟大學臨床講師
專長: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、
   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。
網址:許禮安醫師的個人專區
本文作者【許禮安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】提供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