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

失眠吃安眠藥就好?或許該考慮憂鬱治療!

失眠吃安眠藥就好?或許該考慮憂鬱治療!_圖1

作者/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 鐘國軒

洪小姐(化名),目前隻身在國外念書,自幼就有人際互動問題,卻在成年之後才於國外尋求精神醫療協助,被診斷為強迫性格、情緒與睡眠障礙,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中。因其安眠藥過度使用的問題,於回台期間,經他科轉介到精神科門診,希望能好好處理一下安眠藥依賴這件事。

其實,睡不好就增加安眠藥,似乎很直觀。吃一顆安眠藥睡不著,就再吃一顆;就如拉肚子吃止一顆止瀉藥不夠,就再多一顆,或頭痛吃一顆止痛藥不夠,就再多一顆一樣,好像事情就是這麼樣去處理,但著實是忽略了許多重要的事情。例如,失眠只是原本憂鬱症狀惡化的表現之一,除了睡眠議題外,更應該著重在憂鬱治療的介入。

仔細詢問病史之下,整體情緒症狀尚稱穩定;至於生活作息的評估,發現她凌晨的讀書效率好,所以會在那個時間讀書;雖然下午才有課,但晚睡的她卻逼自己硬要早起,緊接著的就是白天的昏沉,然後傍晚吃藥強迫自己睡,但卻睡不著,於是開始多吃安眠藥物,最終日夜節律亂成一團。因此,治療的策略上,絕對不是先決定增加多少安眠藥,或換哪種最佳的安眠藥,而是嘗試從「規劃適切的睡醒週期」著手。因為,失眠,不是只有晚上8小時的議題,而是一天24小時的議題。

「妳希望一天能睡多久呢?」我問。

「當然是跟一般人一樣就好。」她似乎覺得我的問題很多餘。

其實,很多人對睡眠有不同的期待與想法。有的人就是對睡眠有錯誤的期待,導致睡眠的安排出了差錯。如,年長者因為年紀的關係,睡眠的時間可能變短,卻錯誤的以為年輕時可以睡8小時,年長後也「必須」睡到8小時,就會因此睡不到一個錯誤的時間而增加睡眠的壓力,進而導致睡眠的惡化。

5~6小時? 7~8小時?目標不同,我給的建議會不一樣呢。」我再次慎重地跟她說明,然後繼續說:「如果妳想分好幾段睡也無不可,但若要盡量維持一段睡眠,也有許多妳要配合的事情。」

經過反覆的確認,最後為她設計了一個屬於她的「睡醒週期」。為了配合她之後讀書上課的習慣與生活安排,建議她約莫是凌晨3點睡到10點左右,然後再交代一些重要的睡眠保健原則,告知她睡前應該如何準備、若失眠應如何處理,以及日間的活動該如何安排。因為透過彼此的討論,她能理解我之所以這麼建議的理由,於是她很有信心的回去嘗試。

果不其然,之後幾次回診,她發現安眠藥物根本不需要吃到2~3顆,就可以達到她對睡眠的期待,同時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專注力來來維持她高強度的學習需求。當然,在有了一個穩定的睡醒週期當作治療的基礎時,漸進的減少安眠藥物,就會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。相信洪小姐有了初步成功的治療經驗,之後會更有能力與信心,去面對接續的療程。


延伸閱讀

穴位舒緩

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

掌握最新健康消息!